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影響未來最關鍵的會議、改變台灣的機會,就在哥本哈根

影響未來最關鍵的會議、改變台灣的機會,就在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為什麼這麼重要?
192國共謀,影響本世紀地球命運
時序進入2009年12月。這個月,全球關注的焦點,將不再是經濟能否復甦,也不是聖誕節消費買氣是否回溫。而將是一項持續將近半個月,從12月7日到12月18日,在嚴寒的北歐丹麥首都舉行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會議(COP15)。

這是繼1997年在京都所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後,最重要的一場攸關地球人類未來生存的國際級會議。預料將吸引192個國家領袖、企業人士及環保運動人士,共2萬人共同謀略對改善暖化有效的減排公約,以接續「京都議定書」2012年後的規範。

其實這個大會,近幾個月來於國際舞台上,早已未演先轟動。在許多國際元首聚會上,「哥本哈根」早就是熱門話題。

11月在新加坡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丹麥總理兼本次氣候會議主席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受19個會員國領袖邀請突然現身,臨時加開了一場會外會。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等巨頭全部出席。

中美參與程度,影響減碳達成率甚鉅
隨後歐巴馬訪問大陸,兩巨頭聚會,也免不了討論即將來臨的哥本哈根會議中兩國的因應之道。因為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最受世人關注的就是美國與中國的態度。

美國是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世界第一,中國則是目前年排放量的第一。雖然中國的人均排放量遠低於美國,但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2009年世界現況報告(State of the World by Worldwatch Institute)指出,中國排放占24%,美國排放占21%,兩者相加竟達到全球總排放量的45%。

如果排放量接近一半的兩個大戶沒積極參與哥本哈根會議,那可能重蹈京都議定書的後塵,對改善地球暖化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歐巴馬曾經表示:「如果我的出席能發揮臨門一腳的功效,那我願意出席。」

歐巴馬出席的意願高了,國際媒體也把焦點,轉到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的中國,看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不會也出席。

這項被稱為「後京都」的會議,為何這麼受到世界矚目?主要是地球真的生病了,而且愈病愈重。

抗暖化已17年,但溫室氣體含量仍逐年上升
自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亦稱Earth Summit,地球高峰會)至今,其實人類也試圖解決地球污染與暖化問題。然而將近20年過去了,人類的努力仍沒有讓暖化速度稍歇。

根據知名的CO2Now組織的統計,10月份全球溫室氣體含量為384ppm(百萬分率),較京都議定書簽署之際1997年的360ppm,還增加了24個ppm。

「按每年增加2到3個ppm的速度來看,2015年突破400ppm大關是極可能的事,」台灣暖化研究權威、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拿著圖表解釋著。

溫室氣體含量愈高,氣溫也會跟著升高。科學家認為,450ppm將是地球可忍受的臨界點,屆時氣溫也比過去平均增加攝氏2度。

面對暖化現象,汪中和心情很複雜,「有些興奮又帶感傷。」因為目前的暖化是過去地球發展史上前所未見的,他花了人生一半的歲月浸淫在地球科學領域,在這關鍵時刻親眼目睹教科書上從沒見過的現象,是「有幸」;但看到地球環境逐漸惡化,已達不可逆的地步,又讓他覺得很悲哀。

工業化僅200年,迫使地球啟動自救機制
談到暖化,其實過去在恐龍時代也曾有過,但地球可以有百萬年時間持續地調適轉變,「自然界有它調整、改變的方法及時間,」汪中和說。 但人類在這麼短的時間(工業革命後至今200餘年)排放這麼多的二氧化碳,這是地球過去沒有經歷的,所以它現在開始做調整。

如何調節?汪中和以發燒來比喻說,發燒時醫生會建議病人多喝水,把溫度降下來,這是利用水吸熱的特性,幫身體熱量降下去。地球也是一樣,當它發燒過熱時,它無法喝水退熱,就利用本身可以運用的機制:包括大氣層、海洋、及地殼的變化來調節溫度,使熱能不要增加那麼快、那麼多、不要讓它覺得不舒適。這就是地球氣候異常現象發生的最根本原因。

台灣大導演李安拍攝的《綠巨人浩克》(The Hulk),是大家熟悉的電影。主角浩克在劇中說過一句話:「I don’t think you would like me when I get angry.」(我不認為你喜歡我生氣的樣子)似乎也可引用到地球,地球就像是被人類激怒的浩克,當他從正常人被不斷激怒後,對環境帶來的傷害、衝擊也愈來愈讓人驚心動魄。

氣候變遷為什麼如此受重視?
天候更極端,已實質威脅人類生存
這在今年的台灣更是明顯。八八水災讓高屏地區三天下了一整年的雨量,這其實也是暖化影響。
「八八水災雨量這麼大,一定要有自然的條件來支撐,這個自然條件就是大氣中有很多的水氣提供,」汪中和指著螢幕顯示的氣壓圖解釋。全球暖化造成氣溫升高,也使海水溫度上升,在台灣周圍的海域更是明顯。從南海一直到台灣,海溫的升高帶來大量的水蒸氣,水蒸氣只要有適合的西南氣流導引,就會輸送到台灣,並帶來超大豪雨。

滅頂危機,水都威尼斯將成絕響
暖化帶來的另一影響是海水上升。 聯合國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今年3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把本世紀前,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從數十公分,改為以公尺計算。其中,台灣是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十個國家之一。汪中和預測,一旦全球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將有一成的土地被海水淹沒,尤其是台北盆地、台中、彰化、雲林、嘉義與蘭陽平原等影響最深,包括這次風災嚴重的高屏沿海林邊與佳冬。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過去暖化現象總拿北極圈融冰,或南極大陸冰覆面積愈來愈少來佐證暖化。但現在,暖化現象就在你我周圍。

爭取到青輔會經費,去年前往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研究暖化致淹水情況頻繁的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趙瑋婷說,走在威尼斯最有名的聖馬可廣場,可發現一旁擺有一張張的長條桌子。「平日它是桌子,水淹上來時,就成了走道,」她說著。

近幾年來,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威尼斯其實飽受海水上升之苦,經常淹水,每年平均淹水60次的威尼斯,今年10月,又再次淹到80公分高,上月居民還舉辦了一次葬禮,宣告威尼斯本世紀末即將被淹沒到海底了。儘管當地觀光客一年達2000萬,但是居民不堪淹水,紛紛搬離到本島去,再每天坐船或是開車過跨海大橋來上班。

融雪線、海平面上升,你我都將是氣候難民
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及南北極探險的大陸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親身經歷暖化現象。2002年前往攀登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這座被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筆下描述的終年積雪高山,他前往時竟是晴空萬里,一點雪也沒看到。

「親眼見到的暖化現象,震驚了我,」王石說道。 科學家已預測,暖化將使吉力馬札羅山在2033年完全融冰,火山口常年積雪現象恐不再。

回到太平洋來,位在夏威夷北郊的凱魯瓦(Kailua)沙灘,被譽為世上最美沙灘之一,去年,歐巴馬總統兩度帶家人到此度假。但過去一望無際的雪白沙灘,如今也快速萎縮。

凱魯瓦沙灘已有七成流失,夏威夷行政中心歐胡島沙灘硬生生少了1/4,這都是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沙灘被侵蝕的現象。

台灣的邦交國吐瓦魯(Tuvalu)更是身受其害。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Apisai Ielemia)今年2月17日來台灣,參訪台北市平等國小時向學童說了一個故事:小時候我都在海灘上玩耍,打球。長大後卻發現沙灘變小了。每當漲潮時,島上國土幾乎就淹了一半。「我們國家有可能是第一個被淹沒的,我們也是第一個氣候難民,但我們沒有抱怨,」葉雷米亞至今仍到各國宣導抗暖化的重要,呼籲大家節能減碳。

領頭抗暖化,《TIME》推崇馬爾地夫總統 馬爾地夫(Maldives)也是另一個飽受淹水之苦的美麗熱帶島嶼國家。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獲選為今年《TIME》雜誌的年度環境英雄之一。《TIME》推崇他是一位年輕有遠見的領袖,正有智慧地帶領擁有人間美景的馬爾地夫,對抗暖化。

納希德為引起世界對暖化議題的重視,今年10月17日,他帶領內閣成員潛到六公尺下的海底舉行內閣會議,並在水中簽署一份環境宣言。他的目的是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中,討論有關溫室氣體排放內容之前,再次呼籲各國領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目前吐瓦魯、吉里巴斯、諾魯、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及帛琉等位在太平洋的小島,都受到海平面上升之苦,甚至有被海水滅國的危機。這些小國剛好都是台灣僅存的23個邦交國,若被水淹沒的話,台灣勢必又將少掉幾個邦交國,讓台灣更加於國際上孤立。

台灣為什麼應該重視?
島國更急迫,將氣候危機扭成商機

目前各國專家預測,全球海平面未來可能上升66公分到1公尺間。專家指出,北冰洋融化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氣候暖化則是冰層融化元兇。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北冰洋在未來30年可能融化,到時候台北盆地可能被攻陷而必須遷都,也有可能在未來100年成真。汪中和半開玩笑地說,「如果還沒買房子的,千萬別買了,買在山上會土石流,買在海邊會淹沒,都不對。」

暖化影響廣泛,從微生物到動物無一倖免
暖化對台灣的影響絕不只限於海平面上升。

一項為期三年,今年9月剛完成,由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周昌弘主持的「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系之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研究計畫指出,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的確已造成影響,包括高山變暖,植物種類變多。

漁業方面也漸受害,水溫上升後,魚種改變,魚獲變小及低齡化,甚至漁場往北移,養殖牡蠣因溫度上升而生殖頻繁等,都與暖化有關。

成大教授蘇慧貞更發現,當週平均溫度上升一度,登革熱發生風險將增加七倍,其他如阿米巴痢疾、日本腦炎、類鼻疽及鉤端螺旋體病也有2%到8%的發生率增加。

在成果發表會上,周昌弘及參與的學者一致呼籲,台灣應花更多經費及人力投注在氣候變遷研究上,這是全新的研究領域,過去台灣已經資料不足了,再慢會更來不及,「暖化影響一直在發生中」。

看荷蘭治水歷史,減排與調適是唯二途徑

最近幾年來暖化問題衝擊全世界,也逐漸產生因應的新思惟。主要分兩大方向,一個是努力減量二氧化碳,另一個就是調適氣候變遷了。 當許多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島嶼小國憂心滅國危機時,1∕3土地低於海平面的荷蘭,也從2002年起開始改變數百年來與海爭地的歷史傳統,好調適氣候變遷的危機。

屏東科大水保系教授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1980年代遠赴荷蘭攻讀水文博士。他指出,荷蘭過去治水,靠築起高堤來防止海水入侵,同時也整治河川,讓萊因河順暢的流入海洋。

不過近幾年因應暖化,海平面上升,荷蘭改變思惟,希望與水共生(living with water),不再與河爭地,也不再填海造陸,這種做法就是「調適」。

荷蘭人另一調適方式是興建「漂浮屋」(Floating house)。這種可以隨著淹水高低起伏的房屋,目前在荷蘭成為時髦新建築,還移植技術到美國卡崔娜颶風侵襲的紐奧爾良市去。

荷蘭人的調適經驗目前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荷蘭人也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時間,成立三角洲國際聯盟,邀請有淹水苦惱危機的國家與區域加入。

拯救西岸地層下陷,台灣政府不能再睡覺
眼看暖化與海水上升衝擊全世界,對荷蘭人調適策略頗有研究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治水方向一直搞錯,針對暖化更沒有對策。」

也是聯合國水文教育機構(UNESCO-IHE)客座教授的他,幾年前還牽線要促成位在荷蘭的UNESCO與台灣合作,結果沒能促成。他認為台灣不能再用治水來看氣候變遷這檔事,也不能單純小看節能減碳,這樣的格局都太小。

他進一步指出,水利署、環保署層級還是太低,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應升高到行政院層級,甚至總統親自督軍,否則不可能成功。「國際上遊戲規則都已改變,台灣還在睡覺?」李鴻源激動地說。

李鴻源呼籲,台灣要儘早提出調適策略。例如常年淹水的地層下陷沿海地區嘉義東石一帶,當地居民倚賴養殖業為生,「一年產值約40億元。但水利署在這邊每年投250億元來治水,」李鴻源說。其實要讓地層不下陷,拿錢給養殖業者,叫他們不要再抽地下水即可止住,只要花40億元。

接著由政府把魚塭租下,改造成人工濕地兼滯洪池,東石、布袋、義竹三個鄉的面積有265平方公里。
在把其中50平方公里拿來做滯洪池,上面種滿荷花、蓮花、筊白筍等,許多種的水生植物,候鳥會飛來棲息。

「這地方不再是風頭水尾(台語、意為環境惡劣之處),反而會變成全台灣最漂亮的地方。這樣不是很好嗎?」他說。

如果再進一步把地勢填高、營造新市鎮,漁民往後就靠觀光、休閒旅遊的收入來生活,不必受風吹雨打之苦從事養殖業,當地也不再是每天淹水,這就是一種調適的方法。

「但很可惜,政府不支持,跨部門協調不易,就成了現在水照淹,地照陷的結果,」曾努力推動這個方案的李鴻源無奈地說。

針對台灣的調適政策,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談到,經建會已著手進行全國性的評估報告,由各部會提出因氣候變遷會帶來的衝擊,後訂出調適對策,以防台灣受暖化嚴重影響。

調適是未來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功課,誰先發展因應技術,就能掌握到未來商機。例如荷蘭人過去輸出治水技術,未來就會輸出如何與水共生的技術,漂浮屋興建技術就是典型例子,已從荷蘭紅到亞洲的日本、中東一帶。

台灣其實也能提供華人地區調適的模範,還能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的一個先行試點,這個機會不要再流失了。

政府低碳政策,企業節能減碳經驗,甚至個人發展的低碳生活模式,都可發展成新的商業模式,輸出國外,成為華人世界的低碳王國。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091001熱情探戈舞列世界文化遺產 勞工階級娛樂獲得全球喜愛

國際中心/編譯

浪漫熱情的探戈,是很受歡迎的國際標準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9月30日宣布,將探戈舞步以及其音樂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未來將永久受到保護。

電影《來跳舞吧》片中有中年危機的男主角,藉由學習探戈舞步重新喚起對生命的熱情。起源於拉丁美洲的探戈,從19世紀末期開始盛行,並逐漸成為國際標準舞,目前已成為最受歡迎的舞步之一,現在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無形文化遺產,價值更是備受肯定。

國立探戈學院主秘皮亞薩表示,「探戈很棒的,它很重要,它受到每個人、每個地區的肯定。」探戈早期是勞工階級的娛樂活動,深具地方色彩,阿根廷與烏拉圭甚至為了爭奪誰是探戈的起源地而鬧得不可開交,幸好去年兩國決定盡棄前嫌,聯手向聯合國申請將探戈列入文化遺產,最後終於在今年如願以償。(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昌輝)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地質侵蝕解析/台灣侵蝕率 比百萬年前增10倍

地質侵蝕解析/台灣侵蝕率 比百萬年前增10倍
2009/09/28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



土耳其西南部的卡帕多其亞地貌奇特,主要是因火成岩和砂岩被侵蝕造成這些奇景。 圖/歐新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土石流滅村令人怵目驚心,學者研究發現,台灣近30年的侵蝕率大幅增加,與過去一萬年平均值相比,高出3到5倍,與過去100萬年相比則增加10倍,跟頻繁的颱風和地震有很大的關係。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說,國外有不少侵蝕相關的研究,例如阿爾卑斯山集水區的侵蝕情形等,還有亞馬遜河、恆河、印度河、揚子江和印度河等。不過,台灣侵蝕有多嚴重,之前沒有人研究。

陳宏宇等多位台大教授組成的團隊,六年前和英國劍橋大學合作,探討「台灣島侵蝕、逕流變化與地震關係」,研究結果獲著名期刊「Nature」採用,為台灣侵蝕研究跨出重要一步。

團隊蒐集、分析一百多萬筆資料,其中包含台灣150條主要河流的測站紀錄、地質材料,以及颱風和雨量等各種不同資料,時間為1970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前。

研究發現,台灣島近30年來,主要河流每年平均總沉積物的輸出量達3.84億噸,占全球的1.9%,如果再加上1.6億噸的河床沉積物,總沉積物輸出量每年超過五億噸。

如果跟幾條世界大河單一條河流侵蝕的情形相較,陳宏宇說,台灣侵蝕量其實是「小巫見大巫」,例如亞馬遜河一年輸出總沈積物有12億噸,恆河有5.2億噸。但台灣面積僅占全球的0.024%,顯示台灣侵蝕率高得嚇人。

陳宏宇指出,這些年來台灣侵蝕嚴重的地區,每年平均河床下降1.5到6公分,但在過去一萬年間,平均每年只會下降0.5到1.2公分,甚至100萬年的平均數,也只有0.3到0.6公分。

以地域來分,台灣東部、中部及西南部侵蝕率較高,北部較低;活動斷層帶鄰近區域侵蝕率每年多達6公分,人口密集的地區只有0.1到0.4公分。

陳宏宇說,侵蝕率的高低,不只跟地質材料強度、斷層分布有關,更與地震、颱風有密切關連。

他解釋,溝谷中沈積物的生成主要是來自兩方面動力,一為地震造成的土石崩落,另一個就是颱風引起的山崩及土石流。

在台灣可以很清楚看出地震與侵蝕間的關係。陳宏宇說,台灣東部以及西南部地震發生較頻繁區域,北部相對較少。



南韓海蝕 愈來愈多國家有海岸被侵蝕的問題,圖中是南韓東部一處海岸,也出現土地被海水吞掉的情形。 圖/歐新

由地震釋放能量與侵蝕率相對比,發現相關係數比其他因素來的高,顯示地震確實對侵蝕發生有顯著的影響。

另外,颱風期間豐沛的雨量,常常會造成坡體不穩定,形成山崩和土石流,讓溝谷中沉積物的來源增加。

陳宏宇說,逕流沖刷量,也就是雨水下到地表面產生的沖刷量,當颱風發生的頻率較大時,侵蝕率就有上升的趨勢,顯示台灣島侵蝕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來自颱風的影響。

台灣逕流沖刷變化量最大的地區為東部,因為東部每年受颱風侵襲的機會較其他地區高。

其次為北部以及南部,西部地區為最低,主要是北部、南部不像西部一樣,可受到中央山脈的保護,減低颱風的威力。

他也表示,九二一大地震後,又加上碰到桃芝颱風,台灣侵蝕情形更為嚴重。

以中部濁水溪為例,九二一地震和桃芝颱風前,平均一年被侵蝕後的沉積物(輸砂)為5400萬噸,但之後卻大幅增加到1.4億多萬噸,非常驚人。

這次莫拉克颱風更帶來超大雨量,土石流的量很大,預估造成的侵蝕量也會非常可觀。

德州風力發電場 供電破紀錄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林沿瑜/美聯社達拉斯1日電】 2009.10.03 02:43 am


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洛斯科風力發電場」,1日在美國德州西部開始運作,627具巨大的發電機在風力帶動下,釋放出781.5百萬瓦特的發電量,足供23萬戶人家使用。

「洛斯科風力發電場」(The Roscoe Wind Complex)2007年開始興建,在達拉斯以西350公里的4萬470公頃農地上設置風力發電機,範圍遍及洛斯科市附近四個郡。負責興建的德國E.ON集團開發部主管伍德森表示:「這真的是一個里程碑。能在3年內從棉花田長出全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我們非常自豪。」

美國的風力發電場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在「洛斯科風力發電場」開始運作之前,德州西部阿比林(Abilene)西南方一座風力發電場發電量為735.5百萬瓦特,此紀錄已被「洛斯科風力發電場」超越。

德州石油大亨皮肯斯原本計畫在洛斯科以北480公里處蓋一座占地達8萬938公頃的世界最大風力發電場,且已投資20億美元建造了687具風力發電機,但此計畫在7月取消,原因在於輸電問題無法克服。

「洛斯科風力發電場」的風車高度從106公尺到126公尺不等,彼此相隔約274公尺。發電場的場地大多是向棉花田農人租用,裝設風力發電機並不影響農人在田裡工作。

「洛斯科風力發電場」完工啟用,E.ON可能要再過一陣子才會在德州蓋風力發電場,主因是當地風力發電公司太多,輸電線供不應求。皮肯斯7月即因為輸電問題而停止建造世界最大風力發電場計畫。

【2009/10/03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備課] 去工業化

節錄自http://www.scu.edu.tw/green/class/96/BSO354-1.pdf

(略)
所謂工業社會,係指使用機器與其他先進科技以生產和分配財貨與服務的社會。工業革命的開始只是兩百年前的事,當時,英國發明了蒸汽機,而且也輸送了史無前例的機器動力來從事工作。由於工業革命的傳播,蒸汽機推動了火車頭、工廠與發電機,也逐漸的轉變著社會。科學的成長造成了農作物輪種、收穫、軋棉機,以及工業規模的設計,像作為水力發電動力的水壩之類的農業技術之進步。這些進步的結合是醫學的發展、壽命延長與改善的新技術,以及限制人口成長的生育控制之出現。
與農業社會不同的是:工業社會依賴高度分化的勞動力與密集的使用資本與科技。大規模的正式組織是常見的。支持社會的工作是一起產生的,在前工業社會裡,它是較落在諸如宗教的制度上,現今,它則較轉移到經濟與工作、政府與政策,以及大型科層制之類的高度分工之制度。
在工業社會裡,兩性關係的不平等形式往往會形成,這是我們在當代美國社會所看到的。隨著工業化的到來,社會轉向一種現金導向的經濟體系,在工廠與製造廠從事勞動是以薪資基礎作給付,而家務勞動依然是無給職(Andersen and Taylor, 2000: 137-139)。

二、科技變遷:去工業化之後
「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從主要以物品生產的經濟體系到一個以服務供給為導向的經濟體系之轉變(Harrison and Bluestone, 1982)。這並非意味著物品不再被生產,而是說需要較少的工人去從事物品生產的工作,因為機器可以從事過去工人可做的工作,許多物品生產的職業已移轉到海外。不同於衣服或汽車製造之類的傳統製造業,服務導向的企業是以物品或某種服務供給的輸送為基礎。
去工業化最輕易可觀察的是:藉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體系中的製造業部門職業數減少來審視。戰爭結束,美國的大多數工人(51%)是受雇於製造業的職業裡。現在,大多數(至少70%)是受雇於所謂的服務部門(Wilson,1978;U.S. Department of Labor, 1998)。服務部門包括兩部分:服務輸送(例如食物烹飪、打掃或兒童照護)與資訊處理(例如銀行與金融業務、電腦操作,或書記工作)。服務輸送部門是由許多低薪、半熟練與不熟練的工作所組成,而且有高比率的婦女與有色人種在此部門就業。這些趨勢助長了職業易位或免職(job displacement),亦即當就業模式發生轉變時,某些職業類型可能會永久的消失;譬如說,當資料處理業成長,而製造業導向的工作縮減時,職業易位或免職就可能因此產生。職業易位或免職是失業的一種原因,它主要發生在社會結構的層次上,這和無業不同,後者是因為個人工作表現、季節性工作,或是個人事業失敗而產生。
去工業化的人力成本可能是嚴重的。當製造廠關閉時,許多人可能立即會失去其工作,整個社區也可能受到影響。高人數的失業工人製造出依然需要新工作的大量需求。簡單的事實是:你居住在什麼地方可能會影響到你出外找到工作的可能性(Lobao, 1990)。譬如說,如果你居住在一個農業是工作主要來源的鄉村地區,那麼,你可能受到農業市場的變遷,或是南美、墨西哥與其他國際環境的增加食物生產之影響。同樣的,居住在一個工業都市,而且依賴單一工業的工人,當這個工業停止生產時,他們就很容易受到失業的傷害。
當工業裁撤時,工人的一個選擇就是一起離開,儘管許多人發現他們難以這樣做。雖然特殊的社區可能較不會受到衝擊,但是,去工業化的發生是國際性的,因此,沒有工作就留給那些較少有選擇的人。變動也意味著將問題留給家庭與友人所提供的支持體系。擁有其自家住宅的工人可能會發現:在工廠關閉後,也難以搬離,因為實際的房地產市場可能也是跌落的。工廠關閉後,女性工作者往往比男性工作者有更長的失業時間(Nowak and nyder, 1986);然而,男性則經歷更嚴重的薪資下降,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賺有較高的薪資。基本上,職業易位或免職的工人再度就業所賺取的薪資通常比先前更低,而且往往是被雇用在較低技能的工作裡。無業的時間越長,損失再度就業薪資的可能性就越高(Moore, 1990)。
在這些最地區中,受到最強烈衝擊的是高度依賴單一產業的社區,例如鋼鐵城鎮或汽車製造都市,像底特律、克里夫蘭等都市。這些社區有些因投資新的高科技產業而有了再生的反應,但是,這依然讓許多團體陷入不利的情境。集中在市中心位置的團體遭受最多的痛苦,因為它們是最依賴製造業工作作為經濟維生的一群,而且它們的地理位置也使它們無法利用郊區逐漸浮現的新企業。二十世紀初期,許多非裔美國人從南方移民至北方以尋求製造業的工作;基於相同理由,晚近的拉丁系民族團體有更多人流入都市。這兩個團體都受到都市製造業工作的衰退之強烈衝擊,而且成為二十世紀晚期的特徵。結果,現在,有極高的失業率,而且這些都市社區的經濟復甦看來也是機會渺茫的(Wilson, 1996)。資料顯示:非裔美國人與拉丁系青少年有高失業率;在相同的市中心,十來歲青少年的失業率超過40%(Wilson, 1996;U.S. Department of Labor, 1998)。
白人的工人階級也受到去工業化的嚴重影響,但是,現在,那些衰退的企業就是非裔美國技術工人受雇比率最高的企業。黑人也較不可能在有工會組織的企業中工作,因此,也較不可能受到臨時解雇制的保障。一般而言,黑人工人比白人工人較可能被解雇,即使當他們的職業年資、怠工情形、教育、經驗與工作表現相同時,也是如此(Zwerling and Sliver, 1992)。工人間有一句格言說:「最後雇用的,最先被解雇」(Last hired, first fired),這在現在看來,甚至是比它首創時更真實的。由於非裔美國人與拉丁系民族是後來才進入製造業的勞動市場裡,因此,去工業化以使他們的職位更微弱的。
在經歷去工業化的勞動市場上,隨著高教育的需要,以及某些製造業的工作需要特殊的科技訓練,因此,專業與行政職位的工作也有成長的跡象(Wilson,1996)。然而,在服務導向的經濟裡,工作成長最多的地區是在職業體系中較低的部分,亦即需要較少教育與訓練的工作。具有最好職位以利用令人滿意的新工作者,通常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與訓練的人。許多人或許會發現:他們自己處於一種遠無競爭力的職位上(Andersen and Taylor, 2000: 458-459)。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台灣海洋資源的開發

作者:吳銘志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吳銘志、盧 真 經濟部水利署暨成功大學水利產業知識化育成中心

張貼日期:2009/6/5

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分配到的水量約為1千公噸,只有全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因此被歸類為缺水國家。台灣的地質環境特殊,坡陡流急,水資源不易涵蓄利用,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又日益困難。然而,因四面環海之便,台灣其實擁有利用海水資源的優勢。

海洋擁有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遠超過陸地上同類資源的蘊藏量。隨著科技的發展,陸續發現了蘊藏在海洋中的寶藏,因此開發海洋產業成為目前許多國家努力的目標。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綿延達一千五百多公里,東臨世界最大洋區,又位處西太平洋海上交通的樞紐,最適宜利用四周的海洋資源奠定繁榮富足的基石。

台灣的地質環境特殊,坡陡流急,水資源不易涵蓄利用,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又日益困難。然而,因四面環海之便,台灣其實擁有利用海水資源的優勢。為綢繆水資源供需可能失調的危機,行政院於95年1月核定「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推動海水資源多元化利用與環境保育,以達到未來海水資源永續經營的目標。

台灣年平均雨量2,51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值的3倍,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水資源應該不虞匱乏。然而因為地理環境特殊,山高地狹,坡陡流急,加上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使得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經由河川匯排入海,所以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分配到的水量,其實只約為1千公噸,是全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而被歸類為缺水國家。但是,若能發揮臨海優勢,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將有利於解決離島與沿海城市的缺水問題。

另外,深層海水是近年來倍受重視的一項海水資源。由於深層海水的高附加價值,具有創造經濟倍數成長的利基,因而被譽為「藍金」,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海水的淡化是目前世界各國極力發展的新興水資源外,我國也積極推展相關資源的開發。近年來,由於全球石油能源短缺及溫室效應議題發燒,各國紛紛開始尋找各種替代能源,例如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生質能、海洋能源等。其中海洋資源就包括了海洋動力能源與海洋生物及非生物資源等,實具有最大優勢。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是一種海水處理技術,原理是利用能量把海水分離成兩部分,淡水與含高鹽量的鹵水。目前海水淡化常使用的方式,包括多級閃化法、多效蒸發法、蒸氣壓縮法、逆滲透法等。

台灣的海水淡化技術已日趨成熟,現有海水淡化廠大都分布在離島地區。在海水淡化過程中會產生鹵水,若直接排放,可能對海域生態有所影響,因此應經適當處理以減輕對海域生態的衝擊。此外,這些鹵水富含天然的礦物質,可以製成具經濟價值的副產品,或經由再處理後做為休閒養生、工業生產、化妝品等原料。
把它資源化後,一方面可以降低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對資源匱乏、工業原料端賴進口的台灣也有所助益,可謂一舉數得。

深層海水

台灣東部海岸位居海洋大循環的迴圈帶通過處,並且離岸約2~3公里就可取得深層海水,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近海水文特性,使這地區極具開發深層海水資源的潛力。「深層海水」一般是以取自200公尺以下深海中的水為主,但廣義的「深層水」指介於200至4,000公尺之間的海水,取水深度則依取水地點與方式略有不同。

在這個深度的海水,由於光線無法到達,水質穩定且清澈乾淨,具有低溫、富含微量元素及天然礦物質、病原菌極為稀少等特點,因此可應用於水產養殖、食品飲料、溫差發電、休閒理療、醫藥研製等不同產業,以創造極高附加價值。

近兩年透過政府的推動與企業積極的發展,台灣已有3家企業成功地布管汲取深層海水。市面上也有廠商販售深層海水包裝的飲用水,深層海水相關應用的產品也蓄勢待發。未來若能整合產、官、學、研的力量,逐步建立具有台灣特色的深層海水資源產業,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就能開創更豐碩多嬴的局勢,使深層海水產業能永續發展。

海洋能源發電

海洋能源是指潮汐、潮流、波浪、海流、溫差、鹽度差等能源,海洋上的離岸風力也是可利用的能源。海洋能源的開發是針對海水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間接地加以利用,使它轉換為電能。

海洋能源依能量轉換方式,可分為波浪發電、潮汐發電、海流發電及溫差發電,各類海洋能源的概要說明如下。

波浪發電 波浪發電是利用波浪上下振動的特性,藉由穩定運動機制,擷取蘊含在波浪中的能量,把海浪的動能轉換為電能。

台灣全島海岸線綿長,沿海地區由於受到強大季風的吹襲,在廣闊的海面上經常出現洶湧的波濤,波浪中蘊藏的能量極為豐富,是一項可觀的海洋能源。工研院研究台灣四周海域波浪潛能的結果顯示,西岸及西南沿海的波能較小,台灣海峽北部及東岸沿海次之,澎湖西側海域、巴士海峽、東北部及東部外海的波能則較高。

潮汐發電 地球表面海水的水位,會隨地球自轉運動及月球繞地公轉間的引力作用而產生高低變化,這種海水高低起伏的現象就稱為潮汐。潮汐能源的擷取對象,主要是高潮與低潮的潮差產生的位能,以及因潮流流動產生的動能。位能與潮汐振幅有關,動能則與潮流流速相關。在潮汐水位落差變化中,把海水動、位能間的變化轉換成電能的發電方式就是潮汐發電。

經濟部能源局於民國94年針對各地的潮汐資源進行潛能調查,結果顯示金門與馬祖外島的潮差約可達5公尺,其次是新竹至台中一帶的西部海岸,其餘各地都在2公尺以下。這些數值與具經濟價值的理想潮差,6至8公尺,仍有段差距。由於台灣西部海岸大多是平直沙岸,缺乏可供圍築潮池的地形,比較不具潮汐發電的條件。但對金門及馬祖離島而言,因小型火力發電成本較昂貴,發展潮汐發電應較具經濟誘因。

海流發電 海洋中的水體受到地球自轉與陸地邊界影響,所產生固定方向且生生不息的水流運動,就是海流的成因,其中以大西洋的灣流及通過台灣東部海岸的黑潮最為有名。

台灣沿海可供開發海流發電應用的地區,以東部海域及澎湖水道為佳。澎湖水道的海流由於水道突然內縮,使得通過的海流流速增加,造成海流潛能大增,約為每平方公尺 100至600 瓦。東部海域除了沿海地區外,多處外海的海流潛能達每平方公尺600瓦以上,台東外海由於黑潮的流經,部分地區甚至高達每平方公尺 1,200至2,100瓦。

溫差發電 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表層與深層海水間的溫度差,經過熱交換器及渦輪機來發電。一般而言,溫度差若達到20度就可有效發電。台灣東岸海底地形陡峭,離岸不遠處水深就達800公尺,水溫約攝氏5度,海面又有黑潮暖流經過,表層海水溫度較高,約達攝氏25度。由於這些優越的地形及水溫條件,甚具開發溫差發電的潛力。目前已有業者投入深層海水產業,若能與海洋溫差發電的開發結合,將可提高海洋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

人類文明發展與環境生態系統的運作,都離不開水資源。雖然地球表面約70%的面積被水所覆蓋,人類可直接使用的水資源卻僅占全球水總量的0.8%。因此,人類的生存其實尚需仰賴海水資源,而海水資源的開發,更是海水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不危害生態平衡的原則下,能有效地開發及發展海水資源科技是時勢所趨。

台灣地狹人稠,但周圍海域廣闊,若能有效配合生技、觀光、休閒、旅遊、食品、美妝、製藥、養殖等產業及學研界的研發中心,共同研究海水資源的開發與經營技術,做最有效的規畫利用,海水資源將可以為台灣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

為了促使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並永續經營,目前不只需要基礎潛能的調查,或國外技術的合作與國內技術的建立,更需有海洋能源相關法規的研究與擬定,以藉由政府的獎勵、補助、輔導與補償措施來培育海洋能源產業。

生命的起源來自於海洋,海洋孕育了多種生命族群及物種,在全世界追求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明智地開發與運用珍貴的海洋資源,是21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

相關附件:《科學發展》2009年6月,438期,40 ~ 47頁

20090614 拱不住了




隸屬於澳洲維多利亞州國家公園的阿德湖峽的知名景點之一,海上拱形石灰岩巨石,疑似
因不敵經年累月的海浪侵蝕,於當地時間九日午後到十日早上之間突然坍落斷裂,導致原
本的拱門形巨石(上圖),如今只剩下兩支互不相連的石柱(下圖)(歐新社)

98指考地理試題

指考試題下載

指考答案下載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090626 [社論]到中南美洲「釣大魚」

杜宇
http://www.nownews.com/2009/06/26/301-2469733.htm
馬總統此次中美洲久睦之旅提出將給友邦魚竿,即幫助友邦發展養殖漁業與農業。其實早在李登輝主政時的太平之旅及阿扁的興揚、榮邦之旅,均有類似的說辭與承諾,也曾大張旗鼓組成各種養殖經貿投資考察團,前往實地勘查評估。

但是10多年的時光過去,目前除了派駐當地的農漁技團外,台商前往中南美洲投資養殖漁業,成功帶動當地養殖漁業發展的案例,佔相當低的比率(且多著眼於移民),相較於台商對前往中國投資養殖漁業的熱衷情況,呈現明顯的對比。很顯然的基於在商言商的考量,前往中南美洲經營水產養殖漁業,屬高風險投資,讓台商裹足不前。因此政府若有心要幫助友邦發展水產養殖事業,改善當地居民收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除了增派漁業專家前往當地實際教導漁民「釣魚」外,應虛心檢討過去相關投資政策失敗的原因,設法改進,以具體成績來贏得友邦人民的尊重與真正的友誼。

就發展漁業與養殖觀點,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如貝里斯、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厄瓜多爾、哥斯大黎加等確實具備了諸多優勢包括:氣候穩定且全年適合生產的天然條件、廣大的土地資源及沿岸海域、天然漁業資源豐富、種取得容易、廉價且充裕的勞動力、政府鼓勵外資投資、具開拓國際市場的便利性(中南美洲幾個國家都簽定FTA免關稅,有利生產的水產品出口到美國、歐盟等重要水產品消費國)等。近幾年來,隨著國際水產貿易興盛,中南美洲國家意識到水產品對賺取外匯與增加國家GDP的重要性,紛紛以優渥的投資條件吸引外國(特別是美國)知名企業,到當地經營養殖漁業,引進技術、資金與廣大海外行銷網絡,大力發展具有外銷潛力種類如白蝦、美洲河鯰、吳郭魚、海鱺及海水觀賞魚等之繁養殖及加工,也有初步成果,台商在這方面的貢獻反而不如其他國家。

根據曾前往中南美洲投資的養殖業者表示,雖然中南美洲為我國重要邦交國並簽訂相關投資保障協定,但是該地區仍屬投資高風險區位,主要問題包括:當地治安不佳,需時時擔心身家性命與養殖物的安全;政治動盪不安,政權更替常影響到對台關係與僑民態度,讓台商不敢大筆投資;基礎水電與交通設施不足,大幅增加水產養殖經營的風險;當地語言多屬拉丁語系,造成溝通障礙與生活上的不便;環保意識逐漸提升,對養殖漁業規範趨向嚴謹(像貝里斯的水產養殖在展開經營之前,必須通過國家環境評估委員會(NEAC)的審查通過);對當地人文社會認知不足;養殖周邊產業如飼料、藥品、機械設備、冷凍設施等欠缺,造成生產成本提高及降低養殖物品質與存活率;融資貸款不易,增加營運與資金調度上的困難等等,這些問題相當具代表性,政府必需認真看待,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做台商最堅實的後盾。事實上,日本過去在中南美洲成功的集村式投資模式,確實值得馬政府參考。

未來要降低在中南美洲的投資風險,台商可以考慮採取從種苗培育、養成、飼料、加工到出口的一條龍經營模式,俾充分掌握產銷各個環節,確保從「養殖場到餐桌」整個供應鏈過程的品質與食用安全,以符合歐盟對進口水產品的高規格要求,當然這需要相當大的經營規模與投資金額。若考慮到台商多數為中小企業規模,對風險承受力較低,則可以針對整個產銷流程中,獲利較高的兩端(微笑曲線原則),選擇提供當地養殖所需優質魚(蝦)苗及飼料,或設立加工與包裝廠,一來可以增加投資報酬,二來也可以協助提升該國整個產銷供應鏈水準。
台灣繁養殖技術與經驗純熟,到世界各地發展應該不是難事,若能以中南美洲做為灘頭堡,一舉打開美國與歐盟水產市場,未嘗不是除了中國以外的另一個選項,就看政府如何打這張王牌。


(●作者杜宇,台北人,博,目前於台北某院校任教。本文為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20090624 烽火中保護湖光山色 阿富汗首座國家公園誕生


國際中心/編譯

阿富汗政府正在打反恐戰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保護珍貴的生態環境,阿富汗的第一座國家公園在戰火中誕生了,日前舉行了簡單的開幕典禮,這座以石灰岩地形為主的國家公園,可能很快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隨著這裡的開放,也讓更多國際觀光客欣賞到阿富汗美麗的一面。

打擊塔利班組織而槍林彈雨的阿富汗,常是國際新聞的頭條,但湛藍的湖水與天空互相輝映,清澈的瀑布傾瀉而下,這樣的阿富汗美麗風光卻鮮為外人所知,中部大城巴米安(Bamiyan)是阿富汗第一座國家公園誕生的地方,此處平靜的湖光山色在70年代以前是旅遊勝地,直到80年代蘇聯和美軍入侵,此後又內戰不停,才讓美麗家園變了調。

阿富汗王子穆斯塔法薩伊爾曾經說,「我人生中最悲慘的日子就是軍隊進入阿富汗,而我得離開家園,最美好的日子就是我重返家園那天。」

在巴米安最廣為人知的是1500年歷史的大佛,它已在8年前不幸被塔利班民兵以大砲摧毀,現在透過美國國際開發援助署的幫助,成立佔地5萬7000公頃的班達拉米亞(Band-e-Amir)國家公園,這是許多珍貴鳥類、魚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棲息地,也是15個原住民村落的家,居民希望隨著國家公園的開放能帶動經濟好轉。

大家都希望眼前美景是阿富汗的曾經驕傲的過去,更是即將開始的美好未來,連巴米安市市長也表示,「歡迎大家來感受我們的愛,享受在這裡的生活。」(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祁傳璽)


達拉米亞國家公園:http://en.wikipedia.org/wiki/Band-e_Amir